忙碌文化養出一群表演給人看的「工作狂」

suokoade

New member
1397
在數位時代,沒有指導手冊教你怎麼當勞工,父祖輩熟悉的工作常規已遭到取代。現在,女性工作的比例跟男性差不多,電子郵件問世後,許多上班族和專業人士早就沒有明確的工作日概念,這概念早已過時。曾經急診醫學、助產、消防等攸關生死的行業才會待命工作,如今大多數白領工作亦是如此,隨時隨地都能工作。

工作狂並不罕見,但之前大家認為工作的欲望是一種選擇,或充其量是特定公司文化的產物,不會覺得那是使命感的表現。

再也不是如此了。美國記者丹.萊昂斯(Dan Lyons)表示,科技文化使過勞與內在壓力成為流行病。萊昂斯在其著作《失控企業下的白老鼠》(Lab Rats)寫道,今日的職場氛圍充滿男性主義、不穩定性和高壓,且公司常用的性格測驗,會對員工的工作能力帶來有害影響。二○一九年三月,萊昂斯在紐西蘭國家廣播電台的訪談中表示:

我們處於「第四次工業革命」破曉之際,公司明白過去一世紀的工作方式全都過時了,再也行不通,世界已經改變,工作不得不跟著改變。

這說法有點道理,但壞就壞在公司不知道哪種做法行得通,就投入尚在實驗的方法,基本上就是把員工當成白老鼠,試行各種做法,想讓我們變得「敏捷」、「精實」、「靈活」、「適應力強」。這類的新理論到處都有,不計其數,公司採行其中一種或多種理論,把員工弄得筋疲力盡。

在某些情況下,勞工會相信公司。萊昂斯提及亞馬遜(Amazon)員工自稱為「亞馬遜機械人」,他們拚命讓自己合乎測量員工績效的「最佳化演算法」。萊昂斯說:「現在的員工工作時,會覺得自己不是在使用科技,而是被使用。科技其實是公司的中心,員工只是附屬品,進公司、接通機器,然後在一天工作結束時拔掉機器,員工的成功與否取決於這方面做得多好,多擅長扮演好螺絲釘的角色。這很不人性化。」

其他人則認為,科技與績效的衝突導致工作在人生中的占比擴大。美國記者艾倫.葛里菲斯(Erin Griffith)在《紐約時報》指出,「忙碌文化」(Hustle Culture,亦稱「奮鬥文化」)養出一群「表演給別人看的工作狂」。特斯拉汽車(Tesla)執行長伊隆.馬斯克(Elon Musk)即是忙碌文化的倡導者,他說過:「一週工作四十小時改變不了世界。」他認為,一週工作八十小時才剛好。

根據葛里菲斯的理論,不停歇的工作是在填滿另一個空洞。

也許我們都想追尋價值感。越來越少人信仰宗教,尤其是美國千禧世代,在我居住的舊金山,生產力的概念反而成為精神依歸。舊金山的技術人員內化了以下概念:工作不是用來取得想要的東西,而是你的一切。因此公司只要有提高生產力的方法,能讓員工騰出時間接下更多工作,就值得推行,且立意良善。
 
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