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1819》一部勇敢踏進高中校園的紀錄片 待在高中兩年只為記錄青春的樣子

weoncal

New member
有一位導演,待在高中兩年,只為記錄下18、19歲,青春的樣子。


紀錄片《1819》是獨立導演陳毅的首部記錄長片作品,他在桃園南崁高中蹲點拍攝兩年,紀錄高中生黃斌,從18到19,從高中到大學的歷程。



《初戀潛水艇》裡,我們看見青春期的掙扎;回到台灣,《那些年,我們一起追的女孩》和《我的少女時代》裡也都試圖描繪遭些年代的高中愛情與升學,但在這個教改呼聲不斷的年代,台灣或許也需要一部影像作品,讓大眾看見現代的高中生,而《1819》跨出了第一步。


平心而論,《1819》是一個極為勇敢的嘗試。身為高中生,我深感校園場域就猶如一座高牆,外界很難知道學生們發生了什麼事、過著怎樣的生活樣貌,因此能夠想見陳毅扛起多大的勇氣與壓力,才能完成這部記錄一位平凡高中生的片子。


18到19之間,青少年正面臨著升學的壓力,在《1819》當中,我們透過陳毅的鏡頭,看見高中生活裡一成不變的考試日常,看見黃斌寫沒幾下考卷就焦躁不安、扭來動去、嘆氣、滑手機,那是極為鬱悶的生活,只為求一間好大學。


「那你上大學後要做什麼?」「不知道」


然而,在盲目向前的同時,面對自己的未來,黃斌一再回答「不知道」。而當片中的老師說著「沒有天上掉下來的禮物,要腳踏實地才會成功」的同時,台下的學生真的知道自己追尋的是什麼嗎?片中師生一來一往的字句,格外讓人感到諷刺,更是遺憾。


片末,再回到入學的場景,聽著師長說的「繞過迷宮找到乳酪」的故事,黃斌找到乳酪了嗎?觀眾不得而知。



不過,身為高中生,我也必須說,這不是我的高中生活。


相對而言,我所處在的學校是一間相對「明星」的高中(雖然也不敢說如建北,但仍是地區的大校),或許是校風的不同,也或許是陳導選擇性的只記錄了某部分的高中生活。

《1819》裡的課外活動相對很少,除了畢業旅行外,運動會、園遊會等等的細節都被簡單帶過,社團更是未被提起,我相信這些也是高中生活很重要的部分,少了這些,的確讓觀眾覺得煩悶,更讓《1819》少了點青春的靈魂。


除此之外,或許礙於片長,《1819》當中有些故事說得並不那麼完整,稍嫌可惜。例如導演中段與黃斌的爭吵最後如何解決,究竟談了什麼,被快速帶過,這讓片中最重要的「轉」弱化許多。

而這也直接影響到接踵而來的「合」,觀眾無法直接體會到黃斌經歷這麼多,改變了什麼想法,有沒有更「知道」自己的未來一些些,難免有些空虛。


即便技術上、敘事上還不夠成熟,《1819》仍是一部非常有勇氣的電影。因為陳毅,社會得以一窺現代高中生的18、19,得以用平等的視角看見高中生面臨的壓力,以不慍不火的字句輕輕戳破教改的夢幻泡泡,如同一記安靜警鐘,提醒著我們還要更努力改變現況,讓我們願意相信,希望猶在。
 
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