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斯卡羅》以史為鏡,找到族群平衡新可能

dongxiba

New member
「他們都不是善類,生番也不是。」


但,真的是如此嗎?


《斯卡羅》是公視今年全新的旗艦大戲,由吳慷仁、溫貞菱、法比歐主演,改編自小說《傀儡花》,劇情描述清領前期的羅妹號事件,並藉此看見在那個時代下,福爾摩沙土地上各族群,如何在大航海時代的夾縫中生存下去。
圖/公視 提供
圖/公視 提供


執導本劇的曹瑞原導演,其實過往的作品都著重於描繪時代下小人物的眼淚。不論是《孽子》裡生在壓抑社會中的李青,抑或《孤戀花》中,在漂泊時代裡依著「情」的雲芳,還是《一把青》裡在動盪時代下女人們的淚水與拉扯,無疑都是對時代下眼淚的再凝視與反思。而《斯卡羅》也不脫這樣的主軸,然討論的議題更為龐大、複雜,除了試圖勾勒出台灣早期開墾社會的血淚,更呈現各族群在島嶼南岸的對立與平衡。


由夏靖庭、雷洪各自飾演的閩、客頭人,帶領一群已「心肝結歸丸」才渡海來台的漢人,在土地上為了生存,與原住民租借耕地,同時為了爭水、爭資源,必須生活在隨時可能與不同祖籍械鬥的恐懼裡。他們無情的和對方搶、打,背後卻背負撐起整個社群的使命。真的該說壞嗎?
圖/公視 提供
圖/公視 提供


吳慷仁所飾演的「水仔」,是當地馬卡道族與漢人混血的「土生仔」的頭人。他為了在原住民、漢人之間取得最大利益,做出齷齪的小把戲,滿腹心機,透過吳慷仁在戲中呈現的瘦、黑外型,以及細膩的演出,也呈現乞憐貪婪的背後,只為一絲生存利益。


水仔的貪婪與心機,在黃世鳴的筆下躍然生動。猶記得《一把青》中,師娘的那些迂迴對白、話中有話,在《斯卡羅》的劇本裡仍能瞥見幾眼,在映後分享會時,吳慷仁也提到了編劇寫下的潛台詞,在《斯卡羅》中依舊讓人需要細細咀嚼。
圖/公視 提供
圖/公視 提供


「外人到來之前,他們不是這樣的。」


當這群已在琅橋達成平衡的斯卡羅、土生仔、閩南人、客家人,遇見海上漂來的「藍眼人」後,被迫面對步步逼近的清廷、偏執於「文明與秩序」的李仙得,於是平衡被破壞,在崩亂情勢下,他們為了活下去,只好自私,只好使勁捍衛族人。


恐怕,沒有人是好人,也沒有人是壞人。


劇中也不乏溫貞菱飾演的蝶妹和黃遠飾演的弟弟,在這個以族群劃分敵我的年代,因為混血的身分,在認同裡拉扯,夾在族群之中裡外不是人,還得面對當時社會上對原住民的歧視,努力生活。至於姊弟兩血統中的斯卡羅族裡,族人的大股頭卓杞篤,在劇中不卑不亢,沉著面對一切,彷彿就是琅橋當時最大的定心丸,更讓觀眾相信,他能夠撐到最後,和各族群交涉談判。
圖/公視 提供
圖/公視 提供


果然,歷史上最終卓杞篤和李仙得簽署了《南岬之盟》,才為整起事件劃下句點,羅妹號事件更深深影響後來的「牡丹社事件」。但我們不免好奇,這當中經過了怎樣的衝突,時代下的小人物又歷經怎樣的載浮載沉,才從一觸即發的戰火裡逃脫。


《斯卡羅》絕對是現代台灣人,必修的一堂歷史課。當我們對於多元族群的信仰虔誠,卻又一再因為族群而紛紛擾擾時,或許該回頭看看,我們是如何走到今天。


面對族群身分認同的模糊、以族群劃分你我的台灣社會,你我一定能在《斯卡羅》裡,找到某種安身立命的可能性。以史為鏡,不一定能找到救贖,但定能改變看世界的角度,找尋新的可能。
圖/公視 提供
圖/公視 提供
 
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