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鹿心理|養育孩子是責任,更是愛

嘻嘻1

Active member
一天夜跑,看到一個不到三歲的孩子正手裡拿著乒乓球拍追著爺爺跑,突然孩子一個重心不穩摔倒在地,乒乓球拍甩得老遠。爺爺看到後,並沒有過去把孩子扶起來或者安慰一下,而是大聲指責和埋怨孩子怎麼這麼不小心。孩子看起來摔得不輕,臉上有痛苦的表情,但他沒有哭,也沒說話,只是乖乖地從地上爬起來,怯怯地看著爺爺,一副做錯事的樣子。
那一刻我有一種莫名的難受。看著孩子的樣子,我想的是:爺爺的第一反應難道不應該是去問問孩子摔痛了沒有嗎?但我又必須承認,在我們的生活中,爺爺的反應似乎是個太正常的反應。我見過太多相似的情景:當孩子不小心傷到自己時,家長(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)的本能反應不是關心,而是責備;孩子的反應則是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,而不是撒嬌求關注。
這讓我忍不住思考:我們到底是出於什麼養育孩子?
我相信,很多人的答案可能是責任。所謂“子不教,父之過”的傳統觀念,反映的就是這種責任意識。按說,責任是個好詞。責任的背後是自由意志的選擇,而人是自己選擇的結果,承擔責任可以讓人獲得一種自我認同感,所以當人出於責任去做一件事時,就會很自然地想辦法把事情做好。
但是,責任終究是自我取向的。人固然能因為很好地承擔了責任獲得良好的自我感覺,也能因為沒有很好地履行責任而自我感覺糟糕,以至於會為了逃避糟糕的自我感覺而逃避責任。就像那位爺爺一樣,可能在他看來,他把孩子帶出來玩,照顧好孩子就是他的責任,孩子玩得開心自然沒有任何問題,表明他很好地履行了職責。可要是孩子摔傷了呢?那是否意味著他沒有盡到責任呢?沒人喜歡沒有盡到責任的自己,因此爺爺本能地需要通過責罵孩子,把孩子的摔倒歸因於孩子自己不小心,來逃避責任。
這種現象普遍存在於養育孩子的過程中。當父母過度強調責任時,就不得不一方面全力承擔起養育孩子的責任來,另一方面又非常隱秘地想方設法逃避責任。一位從小就在女兒房間里安裝攝像頭,隨時隨地都監視著女兒一舉一動的媽媽,當看到女兒終於變成她最討厭的樣子時,她給自己唯一的安慰是:“如果這樣都沒法必利吉 必利吉藥局 必利吉ptt 必利吉哪里買 必利吉藥局ptt 必利吉正品
必利吉副作用 必利吉真偽 必利吉官網 必利吉 dcard 必利吉高雄 必利吉 香港 養好她,我也沒什麼好說的了。”言外之意是,“我做了一切該做的,所以孩子變成這樣是他自己爛泥扶不上牆。”即:養好了是父母的功勞,養不好是孩子的問題。可見,強調父母在養育孩子中的責任歸根結底是“以父母為中心”的,但要想讓孩子健康成長終究要“以孩子為中心”。
在“以孩子為中心”的養育理念中,排在第一位的不是責任,而是愛。如果說責任是個帶有自我服務傾向的詞,那麼愛就是個純粹利他傾向的詞。愛是什麼?愛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發自內心的同情。與責任強調事物的對錯不同,愛關心的是人的福祉。當孩子摔倒在地,真正愛孩子的父母第一反應必定是關心孩子有沒有摔傷,並且安撫孩子的情緒,而不是通過指責孩子暗示自己對於孩子的摔倒沒有責任。
要我說,現在的很多父母拼盡全力也經常養不好孩子,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忘記了養育孩子原本是出於愛,然後才是責任。如果父母養育孩子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是一個合格(有責任)的父母,他們就會不可避免地按照自己頭腦中一系列的“應該標準”來養育孩子,而忘記了孩子也是個獨特的人,有他自己的訴求和喜怒哀樂。
我見過太多父母出於“責任”對孩子的控制,孩子不能做這個做那個,或者孩子只能做這個做那個,所有的理由歸結起來無非是“我是你爸爸(或媽媽),我要對你負責”。在整個過程中,最令人震驚的是,孩子的抗拒和痛苦經常會被直接忽視掉,除非嚴重到父母不得不認真對待。
 
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