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仙得是賣台第一人?當《斯卡羅》變成政治鬥爭的符碼

aenronq

New member
《斯卡羅》中男主角之一的李仙得,由法籍藝人法比歐飾演。本劇播出之後,除了法比歐的精湛演技被受肯定,更多被討論的是李仙得一角在劇中的形象詮釋。



上一篇文章,筆者提到這部戲本是改編小說而成,或許內含大量歷史人物及事件,但並非完全照著正史去走而成為紀錄片。深怕許多人信以為真,不少人跳出來評論劇中形象詮釋,其中屬李仙得爭議最多。

這可牽扯到「賣台論」與「台灣(歷史)價值」,讓不少政治色彩濃厚的人士,都為本齣劇磨刀霍霍,準備趁著熱度,宣揚一番自己的理念。

李仙得的當代詮釋爭議


獅子在擁有牠們的歷史學家之前,狩獵史歌頌的永遠只有獵人。

立法委員高金素梅常以政治人物、母族為泰雅族的血統身分,為原住民族發聲,這次斯卡羅爭議,不少原民、歷史、文學專家都發表各式見解。其中就屬高金素梅委員最為有心,特地錄製長達12分鐘的影片,分享她對本次歷史事件爭議的見解。

主要主旨是抨擊《斯卡羅》過度受到「政治關懷」,受不少親綠人士宣揚歌頌,利用這些歷史事件凸顯「台灣價值」,凸顯台灣與國際接軌,以及與美國的關係。或許其中有些是事實,但筆者也認為某些抨擊逾矩了。

委員更分享了以「她」立場所觀看到的羅妹號事件、李仙得事蹟與後來的日軍侵台攻打原住民。委員的觀點應受到保留,但過度利用「原住民」角度去發表「個人」想法,是不是也會變相成為她所謂的「歌頌獵人」?

對此事件,除了同為排灣族人、原民文史工作者,在《斯卡羅》中飾演二股頭伊沙的雷斌.金碌兒認為「鑽牛角尖沒意義」外;筆者亦找到一個網路論壇探討此事,更掀起多年前高金素梅委員的爭議事件

從歷史人物變為政治消費工具的李仙得

作家楊渡也對《斯卡羅》的政治美化頗有微詞,認為李仙得被英雄化、美化了。從與卓杞篤的《南岬之盟》到後來牡丹社事件引導日軍進攻琅嶠,楊渡認為其言行不一,背棄承諾,是引導日本軍國主義、殖民主義進入台灣,屠殺原住民的兇手之一,稱李仙得為「賣台第一人」。

這樣的言論,同樣受到許多政治色彩濃厚的人士轉發、分享,高金素梅委員亦同,純粹的歷史事件已成為當今政治鬥爭的工具。筆者認為,這是不瞭解史實所導致,斷章取義,融合反對方自己的政治理念加以渲染罷了。

若要理解真實的李仙得,筆者推薦屏東縣政府為《斯卡羅》推出的《社頂的孩子》紀錄片。其中包含在地居民的口述歷史訪談、實地田野,眾多史學家的論述,是較為客觀,對於琅嶠歷史的呈現,可補足《斯卡羅》對於真實歷史過度改編之缺陷。

若要說屏東縣政府是代表綠色,那可真沒什麼史料能滿足這些反對者的需求。一切只能尋求古早時國民黨政府為各大歷史人物所編造的「民族英雄」之神話了。

至於「賣台第一人」的指控,筆者認為應先釐清「台灣」的定位。所謂「台灣」到底是指19世紀末的台灣;還是今日21世紀的台灣?

19世紀末,台灣泛指的是西部平原地區,精準說是當今台南市——過去的台灣府。琅嶠就是琅嶠(亦可置換當地其他名稱),勿用今日觀點去看待過往歷史,所以說李仙得賣什麼都不會是賣台灣。


紀錄片《社頂的孩子》封面。 圖 / 屏東縣政府
 
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