喪禮上的眼淚 不哭不代表不孝順或不愛

woetn

New member
圖/Pixabay
圖/Pixabay


哭喪是儒家禮儀之一,貫穿在喪儀的始、終過程,以哭的形式表達親人去世的哀思,以唱的形式紀念亡者的生平事蹟。哪家送行儀式若無響徹天地的哭聲相伴,便在鄉里傳為笑柄,其子孫也會被親友、街坊視為不孝。人丁單薄的家庭,還會僱用職業性的哭喪夫或哭喪婦,以漫天價響的哭聲,彰顯子孫的賢孝。

生命教育、生死學、生死教育都是現下的顯學;漸漸地,大家都在學習以平常心面對死亡以及送行。喪儀期間的眼淚,古、今便有了天壤之別!

圖/Pixabay
圖/Pixabay


記得50年代,送行儀式是多繁文縟節的、隆重的、多禁忌的、講究的、很有哀傷氣氛、也是很多情份的!

回想小時候,同社區住著15戶上百人口,雖是分支很細的同宗,卻有公廳祭拜著同一祖先牌位,那時只要家戶有人往生,男長者會主動聚集安排喪葬事宜,女長者帶領女眷們討論治喪期間的膳食及縫製孝服、孝誌,代代相傳。各戶還要派主婦去「綴拜綴哭」(台語);三餐拜飯哭、做七哭、嫁出去的女兒爬回來哭、做百日哭、做對年哭、做三年還要哭,有時女主人不方便,就由家裡的小女生去幫忙哭一場。

嬸婆去世時,我去陪哭;發現她的直系親屬哭天搶地,哭聲就像唱歌仔戲,邊哭邊說出對死者的不捨、感謝、無奈、甚至嚎啕死者就這麼拋下他們,叫他們怎麼辦?等等等的言語,好似恨不得將心中來不及對死者說的話,一股腦兒全傾吐出來,才會暢快一些,才不會留有遺憾!沒有哭的人,會變成茶餘飯後被指指點點與批判的談資!

那時起,我深信當家人往生時,要大聲哭出來,因為眼淚是很好的療傷良劑!

圖/Pixabay
 
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