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怎能不愛「不合時宜」的自己

xianldo

New member
女孩端坐在那裡,像尊菩薩。儘管她只是個街邊賣菜的,買菜的大叔大媽見了,都不敢對她指指點點。有些人就有這樣的氣場,在一個喧囂嘈雜,滿是腥膻味的地方,讓人感覺她在這裡顯得不合時宜,卻又不由自主的默許她的不合時宜。


要我說什麼叫人格魅力,我覺得這就是人格魅力。



以人天生的從眾性,跟隨大流很難找到自己的個性。個性,你若是久久不找,沒過多久你就會遺失它,彷佛它從來沒有出現過。




記得最近幾天有個戴紅領巾的小學生,在班級上拿著同學們的成績單,用一種不屬於他的成人口吻和表情,又是擠眉弄眼,又是象樣板戲裡的領導訓話,那樣對同學的成績表現指指點點。這則影片在網路上瘋傳,成了眾人的笑柄。



我想起高中的時候,學校培養朗讀選手,老師們也是將類似的範本視為朗讀選手該有的樣子。好像朗讀選手不該說人話,不該有人的舉動。他們必須比賽誰更像純正京片子的口語藝術家。說來丟人,那時候我還在一個全國的民主法治比賽中,拿了新詩的獎項。


現在回頭看,那種迎合上意的文章。幸好我已經不「會」寫了,否則今天的我會是什麼樣子,會說人話嗎?


從前,看到孩子一副口語藝術家的姿態,我會思考「他是在什麼環境中長大的?」、「周遭的大人是怎麼教育他的?」現在,這不是我思考的問題了,因為思考在這地方是乏力的。孩子需要一個身教言教的環境,但誰能給他這個環境呢?再好的教育資訊,只有願意傾聽的人才會知曉,才會去實踐,帶給孩子正確的影響。


有時,如果我們沒有能力改變一個人的環境,卻希望這個人改變,我們大概把事情想簡單了。把事情想簡單,那真的很簡單。我們只要不思考就好,我們只要把內心的想法脫口而出就好。這也是挺吊詭的一件事,諮詢師成天鼓勵來談者要勇敢說出自己的心底話,表達出自我真實的感受。


鼓勵從小欠缺情感教育的男性,想哭就哭,不要聽信「男兒有淚不輕彈」的沙文餘毒。


鼓勵從小欠缺兩性平權教育的女性,捍衛自己的子宮,把生育權掌握在自己手裡,不要因為懷孕生子,錯過開創個人事業的機會。


然而,這些鼓勵的立意基本是好的,但光是鼓勵,能激起的浪花終究有限。


比方一個勇敢用哭泣表達感受的男性,處在一個把男性流淚當成男性軟弱環境,他很可能因此吃悶虧。被那些尋求「陽剛」男性的異性,屏除在人生良伴的選項之外。又好比一位努力追求事業的女性,要是她家裡人的觀念還是那套XX歲該結婚,OO歲該生孩子的觀念。以為女性的最大幸福就是結婚、生子。那麼她為了自己的志業,得和親人決裂。


即使最後她選擇親情,放棄夢想。作為旁觀者,有資格議論她嗎?有資格說她不夠堅定嗎?



我想起我的爺爺,他是個熱心腸的人,但也是個頑固的老頭。小時候,他總是喜歡在吃飯的時候給我碗裡挾上滿滿的菜,不管我吃不吃的下,不管我喜不喜歡吃。大人們總說:「這是爺爺的心意,你就接受吧!」看他們的樣子,好像這件事不會太久,好像容忍是親人之間相親相愛最好的方式。但你可以想像,在我爺爺活著的絕大多數時候,他都是這個樣子。而那些勸我要接受爺爺好意的親戚們,他們也沒改變過他們幫腔的論調。


三十幾年過去,請問人生有多少個三十年?


現在平均壽命都過八十了,這意味著,如果你選了一位經常讓你不得不忍耐的人生活,你的痛苦也在延長。呵!有必要嗎?在社會上不得不戴上面具的時間還不夠嗎?回家還得換上另外一副面具,而不是把面具拿掉嗎?若是如此,親人之「親」的意義在哪裡?


所以我不建議交往的情侶,因為尷尬、不好意思或面子,硬生生把心底話吞進肚子裡。為很多三十年的不舒服,都是用同樣方式開始的。大家都在內心自我催眠,覺得眼前這點矛盾不會持續太久。但多得是從交往到結婚的夫妻,他們的矛盾始終沒有解決。這年頭不用三十年,多得是夫妻因為矛盾選擇離婚。


既然如此,當初如果大家說清楚,一來可以展開真實的溝通,幫助彼此做出明明白白的選擇。同時也可以避免浪費青春和心力,搞得好像這場人生的災難是對方造成的。


對了!不要誤會,我爺爺還活著呢!但在幾年前,我強力的堅持下,他現在已經不再那樣對我了。我終於可以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,和他一起吃飯。他也學習敞開他的耳朵,去傾聽我的想法,而不是他自己內心的想法。人說「活到老,學到老」,我完全贊同。所以一個晚輩若是剝奪長輩學習的機會,我以為這是現代人的不孝。因為一個長輩在家,大家都遷就他,他在外,沒人遷就他,那麼他就得吃虧,就得碰壁。這跟某些大人溺愛孩子,處處遷就孩子,結果孩子在外被外人教育、被社會教育,弄得一身傷,全是一個道理。



「不合時宜」,這裡的「時宜」說穿了就是規矩。


規矩多是前人定的,更聚焦的說,是前人中的有力人士定的。就像猴群裡的猴王,他定了規矩,大家都得遵守。據說猴群換主子,新王會把舊王的崽子全部殺死,重新繁衍一批新崽子,好延續自己的基因。死去的崽子是無辜的,但活著的崽子默許了這場自然風暴。猴子們盲從于天生的欲望,以及祖宗立法的規矩。但這規矩是少數人定的,有天也可能被少數人修改。但誰在這個規矩的保護之中?誰又在規矩的壓迫底下?


如果我們打破規矩,我們可能就會發現,原來我們可以換一種活法。


有時年輕人就得打破規矩,才能看見自己的可能性,同時讓老人們看見他們也有可能性,只要他們願意放下以老賣老那一套。當然這太難了,就如開頭我說的,環境使然,我們很難促使在這個環境底下的人改變。畢竟如果改變過去的規矩那麼容易,加利略就不會被迫害了。換個角度來看,有時不合時宜的感受,是我們因為從眾的天性,產生不必要的自我懷疑。



不合時宜,由於是我們個性之所在,當我們勇敢的展現這份個性,我們就更容易在人群中,讓別人看見我們,藉此證明自己存在的獨特性。我的高中並不是升學很厲害的高中,有位老師說了一個故事,試圖激勵我們。老師說,他曾經有個學生考上台大(臺灣最好的大學)。臺灣的大學有個每年都會舉辦,不成文的活動,就是「制服日」。到那天,許多人都會換上自己高中的制服,背上高中書包。整個大學就會出現一片特別的風景,許多大學年紀的男男女女,做高中打扮,好像某種穿越劇。


這個學生在制服日前有點緊張,他打電話給老師訴苦,因為制服日那天,可以想見台大多是建中、北一女等臺灣重點高中的學生。他覺得自己好單薄,有點不好意思,好像穿著自己高中的制服,背著書包像個異類。老師告訴他:「你考上台大,不是證明你和他們一樣,而是證明他們和你一樣。」老師的話點醒了這個學生,他想:「是啊!無論這些他們過去讀什麼高中,現在我們都是同學了,拿出學生證還不是同個學校的學生。」


經常性地,我們幫不了其他人,更扭轉不了環境。


然而,這不表示我們什麼都做不了。


我們可以選擇離開,可以選擇對身邊的人表達我們真實的想法。


尤其當我們意識到,自己成了不合時宜的存在,也許這就是絕佳的信號,提醒我們如果還想保有我們自己,我們就「該改變了!」
 
頂部